北京市工伤康复管理办法(试行)
第十二条在康复期间,康复对象因下列情况发生的医疗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一)生活用品费用。
(二)非因工伤病或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的医疗、康复费用。
(三)超出工伤康复期的费用和未在协议工伤康复机构康复发生的费用。
(四)康复对象故意加重伤情或无故拒绝工伤康复机构检查治疗而增加的医疗费用。
(五)超出核准项目发生的费用。
(六)其它违反工伤保险规定的费用。
第十三条工伤康复机构在康复对象入院后,应根据康复对象的伤病情况,及时确认其康复期限,制定具体康复方案。康复对象康复治疗结束后,要进行康复效果评定。工伤康复机构还应建立康复对象个人康复档案,保存期限30年。
工伤康复机构之间应加强协作,保障全市康复对象得到及时、优质的服务,同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技术指导。
第十四条工伤康复机构应当按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工伤康复诊疗规范(试行)》、《工伤康复服务项目(试行)》及《关于印发北京市工伤保险药品、诊疗项目、住院服务标准支付范围的通知》(以下简称《支付范围》)的规定,开展治疗和收取康复检查、医疗康复费用。
参加工伤保险的康复对象发生上述费用的,从工伤康复费用项下列支。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康复对象发生上述费用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十五条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费用结算按《北京市工伤职工康复费用结算管理办法(试行)》之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经确认为康复对象的工伤职工,工伤康复期终结,或工伤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评定可以出院的,康复对象拒不出院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康复对象承担。
第十七条工伤康复机构不及时为康复对象办理出院手续的,终结期后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工伤康复机构承担。
工伤康复机构违反《支付范围》的规定,超项目和标准收取费用的,超出费用由工伤康复机构承担。
工伤康复机构违反服务协议,市医保中心将依照协议的内容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与之解除服务协议。
第十八条本办法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北京市工伤职工康复费用结算管理办法(试行)
下一篇:山西省劳动合同条例(草案) |